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鑄以代刻 - 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

 
 蘇精,《鑄以代刻: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7月。
 
 


          自序                                                                            
          導言                                                                           
          第 1  從木刻到活字:馬禮遜的轉變
          第 2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澳門印刷所
          第 3  麥都思及其巴達維亞印刷所           
          第 4  中文聖經第一次修訂與爭議           
          第 5  初期的墨海書館 1843-1847                        
          第 6  偉烈亞力與墨海書館                       
          第 7   香港英華書院 1843-1873               
          第 8  美國長老會中文印刷出版的開端          
          第 9   澳門華英校書房 1844-1845                            
          第10  寧波華花聖經書房 1845-1860     
          第11  華花聖經書房遷移上海的經過            
          第12  姜別利與上海美華書館                 
          參考書目                                          
          索引

 
自 序

   能夠完成自己退休十年來的第四本書,內心真是充滿了感恩與感懷。

   本書的內容是基督教傳教士自1807年來華至1873年為止,六十餘年間引介西式活字取代木刻印刷中文的過程,以及他們創立與經營西式中文印刷所的活動。早自1970年代後期,我就對這樣的主題感到興趣,當時熱中撰寫近代藏書家故實,連帶對中國書如何從傳統的木刻線裝變成西式的活字平裝頗為好奇,不過也只約略知道這種轉變和傳教士密切相關而已。那時候的我絕對想不到,傳教士三個字後來竟會在我的心頭和筆下徘徊不去,以至於今。

   我在1992年辭去圖書館的工作,負笈英國學習西方目錄學與出版史,似乎很自然地選擇以傳教士麥都思和墨海書館為題撰寫碩士論文,由於只有一學期的撰寫時間,還得同時兼顧上課、書面作業與印刷實習,而就讀的里茲大學和麥都思手稿所在的倫敦距離又遠,往返不便,結果我雖然初次接觸了傳教士的第一手史料,也只是淺嚐輒止。

   沒想到英國歸來後我卻找不到工作,迫不得已之下孤注一擲,賣了棲身的小房在1994年初怏怏再赴倫敦大學攻讀博士,並以倫敦傳教會的中文印刷事業為研究主題。三年期間,無日不為自己年近半百竟前途茫然而惶惑,又深覺既已入傳教士史料寶山豈能空返,於是為了忘憂解愁,也為償多年宿願,埋首拼命抄錄傳教士的書信手稿,成為一個落寞的過河卒子在異鄉苦讀中唯一的遣懷之舉。

   1997年初我趕在坐吃山空之前僥倖學成回台,得以任教大學,也開始了以傳教士為主軸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雖然無法再與傳教士的手稿真跡朝夕相對,但透過縮微膠捲或膠片繼續在他們的字裡行間探索尋思,成為我這些年來的生活寫照,到2010年為止,先後抄錄了兩百六十餘萬字的傳教士書信手稿,也發表了一些相關論著,而傳教士的印刷出版活動正是這些書信和論著中的重要部分。

   回顧二十年來自己探討傳教士印刷出版活動的經驗,先是以倫敦會為對象,後來擴及美部會,還是不夠寬廣周延,因為導致西式活字取代木刻印刷的要角,或者說十九世紀初中期在華從事中文印刷的主要傳教會,還有始終堅持以西式活字印刷的美國長老會,要瞭解中國圖書生產技術轉變的過程和全景,長老會是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201112月,我決定進行長老會中文印刷的研究,並和以往探討倫敦會和美部會一樣,從抄錄整理長老會的手稿檔案著手,先以大約六個月時間,從縮微膠捲奮力抄錄了四十五萬字左右的書信內容,再從長老會中文印刷事業的起源開始,依序探討其傳教士在澳門、寧波和上海三地的印刷與鑄字工作,直到1869年為止,寫成五篇論文,再加上近年所寫以倫敦會為主的七篇論文,構成本書的十二篇內容,其中的十篇是第一次出版。本書和我在2000年出版的《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一書主題相同,但範圍內容有別,將近本書篇幅一半的長老會部分是前書沒有的,以倫敦會為主的部分也儘量避免重複,但願兩書合起來是西方印刷術來華比較完整與清晰的一幅圖像,而不是我又一次禍棗災梨的胡亂塗鴉。

   西式活字取代木刻是一項似小而實不小的改變。到十九世紀為止,中國人主要以木刻印刷圖書已久,是千年來中國圖書文化的重要特徵與技術基礎,卻在十九世紀內遭遇傳教士引進西式活字印刷的挑戰,並且就在同一個世紀內被普遍地取而代之,並進一步引發圖書文化的連串變動,例如圖書的面貌從此改變,線裝書的各項特點逐漸消失不見,連線裝都改為平裝或精裝了,再如圖書的出版傳播有了新的模式,而圖書的典藏保存從過去的封面朝上平放在架上,變成直立在書架上,書脊朝外並印上書名作者等等。雖不能說這些變化都直接來自西式活字取代木刻的緣故,但印刷生產方法的改變是近代中國圖書文化最先發生變化的一個環節。如此說來,研究十九世紀中文印刷技術的變局或新局,或許不是沒意義的餖飣之事了。

        2010年的年中開始,本書的寫作經過約三年半才得以完成,其中的前兩年我還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中心擔任約聘研究員,承蒙中心主任黃一農院士提供優越的環境讓我得以專心研究和寫作,同時人社中心亞洲季風計畫歷史組召集人徐光台教授也經常關注我的研究情況,都讓我由衷感念。近一年多來,我離開了清華人社中心在家寫作,其間曾應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高晞教授與鄒振環教授之邀,在20135月前往復旦進行相關的學術報告與交流,並實地探訪了當年長老會美華書館的幾處舊址,又承上海出版博物館林麗成館長邀約,與高晞教授、鄒振環教授、馮錦榮教授,及高明博士等,前往寧波考察長老會華花聖經書房與佈道站等舊址,藉與書面史料互相印證,實在是收穫豐富的一趟學術之旅。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鄭炯文館長及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圖書館慨然同意我複製他們珍藏的圖片,增加本書的光彩,我十分感念。我也要謝謝賴芊卉小姐一直幫忙解決電腦方面的許多問題,讓我得以順利寫作,並謝謝台大出版中心嚴嘉雲小姐耐心仔細地看稿編輯,使得本書終能出版問世。

        從最初約略知道傳教士引進西式活字印刷術的事,已經荏苒過了三十多年光陰,我慶幸自己終於有機會寫成本書,並期待來自學者方家對本書的指教。

                            2014115於台北斯福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