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尋找美華書館


上海的美華書館是十九世紀中後期中國規模最大的印刷出版機構,自1860年底從寧波遷到上海後,至1932年初結束的七十一年間,在上海歷經四處館址:最初暫居虹口(1860-1862),隨後喬遷小東門外新建館舍(1862-1875),再度遷移至北京路(1875-1932),最後於1903年在北四川路購地興建印刷廠房,但營業辦事處仍在北京路。

        若依這四處館址劃分美華書館發展的經過,則在小東門外的十三年是非常重要的奠基時期,尤其是主持館務的姜別利(William Gamble)以中文活字和電鍍銅版為主的技術創新和職工培訓,都完成於這十三年的前九年內。這些成就不僅使美華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印刷出版機構,還直接引領著中國新式印刷出版事業的發展,其影響力甚至及於日本歐美等地。在相當程度上,小東門時期的美華書館可說是中國新式印刷出版的搖籃。

        但是,美華書館究竟在小東門外的什麼地方?學術前輩周振鶴教授在201492發給我的電郵上寫道:光緒上海地圖上可見美華書館在北京路地址,而先前美華在小東門則不知具體何處,此「亦是頗有興味之題」。

我謹記著前輩言外之意的提示,在同年10月中來滬參加一項翻譯史研討會後,於19日離滬當天上午拉著行李箱來到黃浦江邊,在外馬路、中山南路、中山東二路、東門路、中華路上彳亍徘徊,滿心想著從眼前二十一世紀的景象回頭追尋十九世紀中期的美華書館舊址,我佇立在東門路東端的濱江觀景堤岸上,望著江水滔滔而去,心思也如江水一般起伏不定:真找得到美華嗎?

我沒有穿越一百五十年時光隧道回到當年的通天本領。但是,手上卻有一紙一百五十年前的「藏寶圖」18651021姜別利親手繪製的「美國長老會佈道站地面圖」(Plan of 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Ground)

圖的正中是長方形的美國長老傳教會土地,東西長約320英尺(97.5公尺),南北寬約80英尺(24.5公尺),面積25,609平方英尺(2,388平方公尺),地面上從西向東有四幢建物:教堂、美華書館、傳教士克陛存(M. S. Culbertson)住宅,以及隔著一條街道的法租界巡捕房哨站。這片地東面濱臨黃浦江,西面毗鄰其他房屋,向北面臨小東門大街,南面依傍連接小東門水關和黃浦江的水道。

我想,世間恐怕沒有幾張藏寶圖能和姜別利這張一樣,有這麼多的內容了。只是,滄海桑田一個半世紀後,這些內容現在一眼望去便能確定的竟然僅存依舊日夜如斯的黃浦江了!

傳教士們當年的書信上總是說,這片土地和建物前臨小東門大街,後傍連接黃浦江和小東門水關的水道。如此說來,首先應該確定的是小東門大街。這條大街在當時從小東門直通往江邊,道旁各類店鋪櫛比鱗次,行旅熙來攘往,是上海繁華熱鬧的主要街道之一。但是,當我從昔日小東門所在的方浜中路口向東望去,只見沿著中華路、人民路、龍潭路、中山東二路和東門路的一大圈土地,都圍著工程建地的圍籬,籬內的幾棟外灘金融中心等高樓大廈正忙著趕工,哪裡還有小東門大街及後來方浜東路的絲毫蹤影?

既然美華書館面臨的小東門大街完全消失了,我只能退求其次寄望於連接黃浦江和小東門水關的水道。但,水道也不見了。原來是辛亥革命起後,上海和全國各地一樣掀起拆城填濠的築路行動,不幾年間,小東門一帶的城牆和護城河變成了中華路(南)與民國路(北);同時,貫穿小東門的方浜河道,以及連接小東門水關與黃浦江之間的水道,也都變身為馬路了,而藏寶圖上美華書館南面的水道,正是今日從中華路到江畔為止的東門路。

找到了東門路,我總算來到寶庫的門口了。雖然此刻晴日當空有些悶熱,還不時從幾處工地捲來陣陣撲面風沙,我卻難免心中激動,眼光為之一亮,念茲在茲的美華似乎也隱約在望了,想來荒山叢林中的尋寶人也是這個樣的吧!

東門路並不寬闊,原本水道填成的行車路面可能不到十公尺寬,兩側人行道各約三、四公尺,而整條東門路的長度也僅約兩百公尺而已。從當年傳教士在書信中的描述與藏寶圖所載,美華書館在內的長老傳教會那片土地,應該是位於東門路的東端北側,從江邊向西延伸到中山東二路西側的人行道左右,以及從東門路北側進深約80英尺(24.5公尺)所成的長方形範圍。

寶庫終於開啟了,一百五十年前的克陛存住宅、美華書館與教堂當然早已不見蹤跡,迎面而來的是一幅截然不同的二十一世紀大都會風景,有誰能想得到,那高聳的英迪格酒店地面上,曾有過一幢克陛存的住宅;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中山東二路底車輛北往南來呼嘯而過的車道,竟然原本是美華書館與教堂的所在!

不過,藏寶圖上還有個問題待解。這片土地的東側有個看來格格不入的建物:一面臨江、一面隔街與克陛存住宅相望的巡捕房哨站。原來是1861年法國人拓展租界,從城外沿江自北而南直到連接黃浦江與小東門水關之間的水道為止;1863年法國人在這片新租界最東南端的外馬路江畔興建哨站,不料竟蓋在剛好被劃入法租界的長老會土地上,事先毫不知情的傳教士當然反對這種侵權行為,於是展開抗議與交涉,糾纏了六年,法國人終於在1869年低頭承認了長老會的土地所有權,也同意照付每年三百兩銀的哨站土地租金。這間哨站就在英迪格酒店後方外馬路觀景堤岸的上下轉角處。

尋找美華書館的行動結束了。我站在原本美華所在的中山東二路東側人行道上,準備再一次感受滄海桑田的這一幕景象時,眼前彷彿浮現了186911《教務雜誌》(The Chinese Recorder)報導與評論姜別利離職的一段文字:

姜別利成功經營了十二年的美華書館,已經成長為可能是東方規模最大的印刷出版機構,各個部門都是最完備的,除了造紙和造印刷機以外,印製圖書的每個必要的部門全都具備了。美華的活字部門成功生產中、日、英文各種活字,其電鍍和印刷部門也向中國人和其他人展現了金屬活字和銅版的優點。而且,姜別利始終如一的謙恭有禮,以及供應材料和印刷各部門人才的能力,毫無疑問是促成中國人接受外國印刷術最好的激勵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