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兩百年前的一封信 ― 上篇


        整整兩百年前的18121222,基督教第一位來華傳教士馬禮遜從廣州寫一封給自己所屬倫敦傳教會的司庫和秘書。對越來越少執筆寫信的今人而言,馬禮遜這封信給人的第一個深刻印象是其驚人的長度 六十三頁,約9,500字。

        這封信包含三部分:一是主體的內容,二十二頁,約3,000字;二是他在1812年的日記摘錄,二十四頁,約3,500字;三是和主體內容大同小異的副本,十七頁,字體稍小較密,約3,000字。

        馬禮遜所以會抄錄副本,是因為當時還在拿破崙戰爭期間,烽火不僅在歐陸蔓延,敵對雙方也在全球海上爭奪霸權,船舶來往不時遭到對方劫掠俘虜,信件因而遺失是常事,所以很多人和馬禮遜一樣,重要的信件都抄錄副本交由不同的船隻傳遞,以提高寄達率,在這封信以前馬禮遜也有抄過副本的信。但這封信馬禮遜沒有抄錄日記的副本,約3,500字實在太長了,他還特別為此請司庫和秘書見諒。

        不計副本,全信分為二十八大段,馬禮遜逐一以縮寫para 1para 2依序在每大段開端註明段次,而最後的第二十八大段即是摘錄的日記。事實每大段經常又包含數小段,尤其日記按日分段更多,因此他分為二十八大段的真正意思是二十八件事。有趣的是個人信件篇幅即使很長,也少見像這封信一樣註明段次的,馬禮遜會如此做,很可能是模仿自他擔任翻譯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的作法,商館和倫敦總公司之間來往的公函數量既多而篇幅又長,達到兩百段以上的比比皆是,所以每段開端都以para 1para 2等註明段次以便閱讀,更重要的是對方回信時不必費時費事引述來信內容,只要註明段次即知所談何事,雙方查考對照起來也快速清楚多了。

        究竟馬禮遜信裡談了哪二十八件事呢?前十九件是他回應司庫和秘書來信中提到的主題,例如他中譯英的一些作品、印刷出版的書、聖經中譯的進度、英國聖經公會補助他500鎊印刷出版經費、他建議美國基督教界派傳教士來華、他的妻子病情、他的中文教師與華人助手、他在東印度公司商館的忙碌工作,以及他編纂的中英文字典與文法書的進度等等。

        後九件事數量較少,但因為是馬禮遜這封信所提的「新鮮事」,所以每件的內容較長,例如希望在馬來半島的馬六甲(Malacca)建立一個具備訓練教育、印刷出版和會議等多功能的傳教中心,商館大班有意延攬他擔任商館牧師但未成事的經過,他和印度的浸信會傳教士間的互動,他變換在澳門的住家及相關問題,天主教傳教士的情形,以及他帶領的華人聚會禮拜狀況等等。

        寫這封信時,馬禮遜來華已經五年又三個月,為了合法留在中國而進入東印度公司商館工作也將近四年,而他結婚成家同樣也接近四年,這封內容包羅廣泛的長信,可說是基督教中國傳教史初期的一篇重要文獻,充分表露這位志在將基督教福音帶給中國的第一位傳教士,迫於現實環境不能不有所遷就與等待,卻又在重重困難中盡其在我的各種努力與期盼,令人在閱讀這封信時,心情也隨著馬禮遜的筆下所及而變化不一,時而澎湃起伏,時而同情感嘆。

        很可惜的是有機會閱讀這封信手稿的人恐怕不多。1834年馬禮遜過世後,他的續絃遺孀編輯紀念集(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urs of Robert Morrison),於1839年出版問世,其中也收錄了這封長信,卻將主體內容和日記摘錄拆開分置,日記還排在前面,也沒有說明兩者原是一封信,因此沒見過馬禮遜手稿的讀者根本不知道他曾寫過這封「超級」長信,更不知道很有意思的一部分內容已被馬禮遜遺孀刪除改動過了,有些難得的史料因而湮沒不為一般人所知。

        究竟哪些內容被刪除了或改動呢?這應該不是沒有意義的一個問題,且待下回分解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